CPA一年6科经验分享

 

CPA一年6

科经验分享——知乎:天选只猪

下篇综合阶段的文章也发布了↓↓↓

天选只猪:CPA全程经验分享72 赞同 · 43 评论文章目录 1 引言. 1 2 注会的定位. 2 3 学习资料. 3 3.1 网课. 3 3.2 笔记. 5 3.2.1 要做什么样的笔记. 5 3.2.2 为什么要这样做笔记. 8 3.3 轻一. 9 3.4 轻二. 9 3.5 真题 & 模拟题. 10 3.6 关于教材:. 10 3.7 总结. 10 4 时间安排. 11 4.1 学习时长. 11 4.2 学习顺序. 11 4.3 我的备考时间线. 12 4.4 管理用时间表. 13 5 多科报考的利与弊:. 14 5.1 利. 15 5.2 弊. 16 6 各科备考要点提示. 17 6.1 会计:. 17 6.2 财管:. 17 6.3 审计:. 18 6.4 税法:. 19 6.5 经济法:. 20 6.6 战略:. 21 6.7 总结:. 21 7 如何提高学习效率. 22 8 写在最后. 221 引言

2020年12月21日星期一下午,我怀着紧张而期待的心情查到了成绩(如图 1 成绩单)。看清分数的那一刹那,有惊讶,有激动,也有释怀,但更多的是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是在拼尽全力放手一搏后终于梦想成真的欣慰。

图1 成绩单(2021年12月更新)

虽然从来不敢保证自己能考得怎么样,但是在备考的过程中,我也曾无数次地期待或者幻想自己取得理想成绩的情形,也会每天默默地祈祷,如果真的让我通过,我就分享我的经验,期待帮助更多的人。现在这一切真的发生了,我也如约到来。我觉得这不完全是一篇经验贴,其实也是想借此机会回忆一下自己在复习备考以及参与考试过程中的亲身经历与所见所闻,记录下这一段为梦想奋斗的青春年华,与网线后面的大佬们交流学习,或许看到这篇文章的、正准备考注会的有缘人也可以从中得到一些自己想要的东西,少走一丝弯路,我也就很开心了。

2 注会的定位

首先想简述一下注会在我心目中的定位。

关于注会现在有两种言论,一种认为注会非常有必要考,甚至将其奉若神明,将它与年薪百万、人生巅峰画等号;另一种认为注会没有必要考,因为它只是一门应试性考试,并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甚至说它已经烂大街。我认为两种说法有各自的道理,但是跟随任何一方走下去都会误入歧途。

首先说说注会为什么有必要考:

(1) 证明硬实力

跟所有的证书一样,注会最直接的作用是证明你有相关的专业能力,具备了一定的财务、审计、投行的基础知识,对于要从事相关行业在校学生来说,注会基本上可以说是仅次于学历(或者是仅次于学历和实习经历)的敲门砖,对在职人员来说也是升职加薪甚至跳槽的重要筹码。在这种情况下,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CPA会如此火爆。

(2) 锻炼软实力

注会不是一门简单的考试,你可以裸考过证从,你可以三天过初会,但是你绝对不可能轻而易举地通过CPA会计,无论你是专心学习的研究生,还是在职备考的打工人,无论你是从未接触过注会还是有一定基础,它都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你静下心来耐住寂寞,从此远离娱乐和聚会。即便这样,你也会无数次碰壁,合并报表总是无法理解,经济法条永远记不下来,是每一位CPAer的必经之路。但是当我把这条路走真的下来的时候,不管在知识层面收获如何,最起码值得肯定的是,现在的我比起半年前的我,少了一分浮躁,多了一分沉稳;少了一分胆怯,多

了一分坚韧。虽然现在年纪尚小,但是我依然觉得,这种精神层面的历练和升华比我理解了几个分录,背会了几个法条更有价值。

再来说说注会为什么不必要考:

最重要的原因也是几乎所有考试的通病:当你太过于注重应试,往往就会忽视知识本身。我认为在目前,市面上的CPA辅导已经做得相对比较成熟了,重点突出明了,押起题来毫不含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跟随网课老师学习的时候就会经常听到老师说“这块不是重点,时间不够的同学可以先不听”“这个分录你要是不好理解的话就直接把它记下来”“咱们是为了应对考试,你与其花很多时间去推导去理解,不如把公式背过”,乍一听似乎是为我们在一片崇山峻岭间开辟了一条坦荡通途。但我认为这是一条歧途,CPA讲逻辑,会计财管自不用说,哪怕是偏文科的税法和几乎纯文科的经济法也绝对不是简单地背背而已。仅仅依靠死记硬背,或许你也可以勉强通过,但是所有的这些规定都是跟随经济环境和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的,如果某些要素发生变化,规则也会相应地跟着变化,难道你要永远苦苦地死记硬背么?再说,你一个章节可以死记硬背,一个科目可以死记硬背,六个科目你也能死记硬背么?我想,如果真有这么大的脑容量和过目不忘的能力,也就不需要CPA证书来装点门面了吧。因此,为了应对这一点,我的观点是,借用考试的机会而不沉迷其中。我们确实是在准备考试,

也确实是想要通过考试,但是我们绝不会受制于考试,不满足于答案本身,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究其所以然。所以然是一切答案的根基和出发点,让我们窥探规则制定者的内心想法,即使什么时候忘了这个规定,我们也能自己推测个八九不离十,再去面对考试的时候,便是降维打击,做到游刃有余。

对注会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科学的定位之后,再介绍一下我的学习资料和整体时间安排。

3 学习资料

网课+笔记+轻一+轻二+历年真题(总体上是这样,个别科目可能略有替换)

3.1 网课

我很早就买了东奥的网课(没有推销的意思,只是单纯地陈述我的情况,不构成投资建议,下同),东奥同一门课有好几个老师的多种班次,包括基础精讲班、习题班、重难点、专题班、真题班以及各种冲刺班等等,每一个班次都有它的意义。

首先要听的,也是最最重要的是基础班。基础班顾名思义,是用来夯实基础的。建议大家基础班是一定要听的,除非你上一年有认真的备考过这个科目,本身是有通过的实力和机会的,只是时运不济差了一点。否则即使曾经有一定的这方面的基础(比如本科修过相关课程)也还是要老老实实跟着基础班开始走下来,因为注会所讲的深度和广度是学校课程或者其他证书难以企及的。不建议大家直接去听那种冲刺串讲班、重难点专题班之类,这些班次固然刷起来很快,直奔考点,但是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注会的题目往往

是将一些很基础的东西出的非常灵活,这样急功近利是很危险的,而且注会的变态之处在于它处处都可以出题,现在的出题人也很注重反押题,打好基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然,在听的时候可以开一下倍速,对于简单一点的地方我一般直接开2倍速,难一点的就1.5,我感觉在自己可控的范围内语速稍微快一点不但可以节约时间提高效率,而且有助于我集中注意力(听网课跟在学校听讲是一样的,容易走神)。

下一步要听的是习题班,在这个班上老师会讲一些经典例题。在听这个班级的时候应该是已经过了一遍基础班的,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接下来就是解决用这些知识做题的问题了。强烈建议大家在听习题班的时候采用如下的流程图(图 2 习题班听讲流程图),而不是无脑盲听。

图 2 习题班听讲流程图

接下来的串讲班我认为不是必要的,如果你能按照我后面讲的方式去做笔记的话,其实这个班级不听也行。如果确有时间,正确的打开方式是一丝不苟的全面学过一遍之后再来串讲班梳理一下全书的脉络和思路,让你对于这门科目有一个全局的把握,在碰到题目的时候可以快速检索解题的知识点,在做到综合题的时候更是可以做到融会贯通。

最后临近考试了可以听一下真题班,主要是讲一讲近两三年的真题,一方面是在老师的带领下剖析真题的出题模式、套路以及热点和趋势;另一方面也可以以题带点,以点带面,

快速地再进行一次较为全面的复习。最后的关头来点应试性极强的东西还是很有用的。

3.2 笔记

我建议大家听完每一章的课程后停下来认真总结一下,做好笔记。就我个人的经历而言,认真踏实地做好笔记可以说是我能够快速掌握、牢固记忆、融会贯通的灵魂与核心,是我自己独有的经验,也是我很希望分享给大家的一点。我在学习注会的过程中最为依赖的便是我的笔记,我没有买也没有看过教材(关于教材的问题后面还会再说),所谓的轻一、讲义对我来说也只是个稍微利用一下的工具,我会把轻一、讲义上的内容结合基础班老师所讲的,以一个条理清晰的或是图表或是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当然根据各科学科特点的不同,呈现方式会有所差异,但是核心思想是一致的。

ef="">3.2.1 要做什么样的笔记

我这里所讲的笔记绝对不是对教材或者讲义内容的简单复制粘贴,那样除了自我感动之外毫无意义,我们真正要做的是精华笔记,将有价值的信息提炼出来,并且以一个清晰的逻辑链条展示出来。

我以会计科目为例,向大家展示一下我做笔记的方法。下面4张图(图 3 笔记①、图 4 笔记②、图 5 笔记③、图 6 笔记④)是我节选的一部分第七章《长期股权投资与合营安排》的笔记(字丑,希望大家重点关注一下内容本身emmmm),这一章本身是会计的重点和难点,而且长投学得怎么样直接会影响到你合并报表是否能够听懂,会计之所以能让无数人

从入门到放弃,长投这一章可以说是居功至伟。但其实,只要你像我一样做这样的笔记把它梳理清楚,不过是学起来还是复习起来都会轻松很多,虽不能说易如反掌,但做对绝大部分考试题肯定问题不大。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份笔记的思路。

前两页是一个大框架,长期股权投资一共有两种计量方法: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采用权益法,对子公司采用成本法,而子公司又有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之分,因此就有了列的划分。而对于资产的账务处理而言,我们得到时会有初始计量,持有过程中会有后续计量,最后处置时也会有相应的账务处理,因此就有了行的划分。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个框架,这一章所有的内容都是基于这个框架展开的。有了框架,接下来就是要填内容,所有红色圆圈里的数字都是一个索引(因为表格太小内容放不下,所以要写到后面的纸张上),比如⑨要讲的是“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这个明细科目,而⑨的计算过程又包括了“投资时点的评估增值减值”“持有期间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等调整项目,至于“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又包括顺流交易和逆流交易两种情况......因此就有了图4所示的三级标题9.2.1,以此类推,可以将所有内容都放到合适的位置去,并且加上适当的例题,会大大提高你日后翻看的复习效率。换句话说,你可以把这整个章节的所有内容都放到一张巨大的表格当中,只不过由于我没有那么大的纸,

所以以一种索引的方式将主体内容与框架联系起来。但是在我的脑海中,它们是一体的。

可能听我讲起来会有些晕,但是当你自己真正用这种办法去梳理一下之后便会发现,整个章节的知识点都很条理清晰,当你再回过头去看课件或者教材中那些晦涩难懂的话的时候,便会自动联想到这张图表,就不会觉得不知所云。

图 3 笔记①图 4 笔记②图 5 笔记③图 6 笔记④

ef="">3.2.2 为什么要这样做笔记

通过刚刚的描述和照片,大家应该能感受到,做这个笔记是很麻烦很耗时,那么为什么我还要这么做呢?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 整理笔记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深度学习的过程。

你要想把这样的一份笔记做出来要通过两个步骤:第一,你要把每一个知识点弄懂,把讲义和网课里的精华提取出来,并且找到一两个十分有代表性的小例题来帮助你理解它;第二,你要搞清楚小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谁和谁是递进的?谁和谁是并列的?如此你才能以表格的形式将其条理清晰地表示出来。因此,当你把这个笔记做好的时候,其实你已经基本弄懂知识点了,再去做题就会发现,虽然不至于游刃有余,但绝不可能无从下手。

(2) 这份笔记是你日后复习的神器。

对于CPA来讲,反反复复复习是必经之路,那么当你复习的时候,你还去看书或者看轻一吗?下图(图 7 CPA教材、轻一)是从某宝截的,注会官方教材和东奥轻一,我印象里会计的轻一就有800多页厚,你想从里面找你想要的,

无异于大海捞针,而且教材写得又很晦涩难懂,一时半会可能难以回想起来。但是查找自己的笔记,结合自己记的例子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你备考的科目越多,学习的内容越多,这一优越性就体现得越明显。

图 7 CPA教材、轻一

下面(图 8 做笔记的流程图)总结一下做笔记的流程图:

图 8 做笔记的流程图

总而言之,按照这个思路去做笔记是我强烈推荐的一个学习方法,安排在每一章的基础班网课后最佳,提炼要点、总结例题、理清思路,可以替代厚重的教材和讲义,把书读薄,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3 轻一

轻一的内容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讲义+基础练习题

当我们按照上面所讲的方法做完笔记之后,其实这个讲义就不需要再看了(当然我们做笔记的过程中会参考讲义的内容),主要是去做一下它后面的习题,在做这些题目的过程中,,我会做一个题看一个题的答案,虽说从应试的角度来讲,从小到大老师都告诉我们要一套题做完了再统一对答案,但是我认为(个人观点)由于目前是初次接触新的知识点,我们最主要的任务不是如何去培养一个好的考试习惯,而是如何高效率得将新知识消化吸收,而碰到不会的题目在经过思索之后仍然没有头绪的话,立刻看看答案其实是有助于理解的(前提是经过思考还不会做,而不是直接不思考就看答案)。

3.4 轻二

轻二基本上就是一个习题集了,也是我们提高做题能力的绝佳资料。

我觉得

轻二可以和习题班的网课同时进行,在做轻二的过程当中,我们就要注意锻炼自己的做题速度、解题技巧以及应试能力了。这时候就不提倡做一个题看一个答案了,而是要在做的过程当中,不看答案不看讲义不看笔记,就当自己在考试,遇到不确定的题目或者选项都要标记出来。等到全部做完再一起对答案,将错的、纠结的、犹豫的、不确定的统统搞明白,定位到自己的笔记,然后把前后相关的都一起看了复习,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比你漫无目的地浏览笔记要印象深刻得多。注意,一定要确保自己每一个选项都弄明白,哪里错了、为什么错、正确的说法是什么都要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原则上是这样,但确实有一些偏难怪的点,适当做一下战略性放弃也无妨,不必死磕,自己把握好尺度就可以)。

3.5 真题 & 模拟题

真题的重要性不必多言,就像高考做高考真题,考研做考研真题一样,CPA的真题是绝对不可或缺的复习材料,而且要精做细做反复做,尽量能把近5年的真题都做到3遍以上。基础班结束后其实就可以开始逐渐地做真题了,做真题的时候一定要完全模拟考试,闭卷、限时。完成后认真复盘,就像前文提到的轻二对答案的方法一样,以题带点、以点带面地复习知识点。第一遍做完之后可以紧接着去听真题班,顺带提升应试能力。

在临近考试的冲刺阶段可以适当地做一些模拟题,模拟题的目的有三个:复习、模拟、押题。复习:

一般几套模拟题做下来,能够把绝大部分的重难点再复习一遍,用来查漏补缺还是很不错的。模拟:跟真题的做法一样,完全模拟考试的环境。押题:一般机构最后出的模拟题都不是让你做着玩玩的,它一定是老师押题的结果,虽说中注协爸爸经常不按套路出牌,但是在重者恒重、考新考变的规律之下,跟着经验丰富的老师走总比自己瞎猜重点要靠谱得多。

3.6 关于教材:

我个人是不太喜欢用教材的,我自始至终也没有买教材。我认为教材不适合初学者看,尤其是像会计审计这样极其晦涩难懂的准则条文,它作为专业人士的备查书籍可能会更合适一点。如果学有余力的话,像经济法和战略这种偏文科的科目可以没事翻翻看看,对其他科目来讲,讲义或者其他教辅书基本上就已经能满足我们学习的需求了,不用教材其实也可以。

3.7 总结

下面(图 9 复习资料的使用流程图)总结一下复习资料的使用流程:

图 9 复习资料的使用流程图4 时间安排4.1 学习时长

一般来讲,建议每科学习时长大概为:会计450~500h,审计、财管350~400h,税法、经济法250h,战略200h。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是大家根据每门课的内容和难度总结出的一个普遍认可的经验值,具体执行起来一定是因人而异的,决不能一概而论。比如经常看见有人问“我复习半年能考几门?”“三百个小时能不能学完财管?”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这样问没有人能给出恰当的回答。只能说半年通常好过半个月,学

五百个小时通过的概率往往高于三百个小时。同样是学半年,有人每天勤勤恳恳高效学习,有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同样是学审计,有人会认为很难,可能500小时才能刚刚飘过;有人入门很快,两三百的小时就能拿下,这都很难讲。一切都取决于你的效率、勤奋与毅力。

4.2 学习顺序

一般推荐先学会计,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会计内容最多,耗费时间通常也是最长的,提早开始才有学完的机会。第二,会计是众多科目的基础,几乎所有科目都跟会计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而对于审计、税法等等来说,若是不懂会计真的就是事倍功半了。第三,会计基本上可以说是CPA难度的巅峰,征服了会计再去搞别的,往往会有一种降维打击的感觉,虽然开头异常艰难,但是为以后的光明坦途奠定了基础。

其次可以学习审计和财管,原因如下:第一,这两科内容也是相对偏多,需要较长时间的摸索和消化。第二,如果大家提前开始学习的话,一般都是用上一年的网课和资料,所以这时候比较适合学习一些变化不大的科目。通常来讲,审计的变化幅度不会太大,即使有变化,我们也可以通过准则的修订情况提前预知,先规避掉那些老旧的知识;而至于财管,用万年不变来形容它虽然不完全恰当,但是也大差不离。计算的逻辑是不会变的,只不过做一些细节上的修订,或者像去年一样,由于租赁会计准则的修订,导致租赁决策的现金流会有一些差异,但这都无关痛痒,

只要明白准则的规定和计算的逻辑,自己全部都可以推导(这也体现出为什么要先学会计)

下一步学习税法和经济法,原因如下:第一,相对内容较少且简单,而且记忆的比重相较前三科来讲会高很多,从学科的性质上来讲,天然就适合往后放。第二,这两个科目修改的内容会比较多一点,2019年修订证券法、注册制改革,导致2020年证券法部分做了重大调整;而且有许多陆续出台的文件还没有反映在2020年的教材上,所以预计会持续影响今年的教材,此外2020年新推出了民法典,可以推测今年民事法律部分的很多内容也会有重大调整。此时就不宜过早学习,还是等新教材新课程出炉之后再开始比较好。至于税法就更不用说了,各种各样的文件层出不穷,铺天盖地,而且你也不知道教材会收录哪一条,还是不要着急为妙。

最后还剩战略,我觉得不必单独拿出大块的时间专门学习,穿插在其他科目当中会比较好,比如每天抽空刷两三个视频,做几道题等等。

以上是我个人认为比较科学的学习顺序。当然也不必完全按照一个既定的顺序来,完全可以穿插进行,比如会计学一半了就开个财管,学一天审计累了晚上就做会税法。既要有所规划避免毫无章法,又要灵活应变避免僵硬死板。

4.3 我的备考时间线

我是从2020年4月份开始正式备考的,满打满算一共有半年吧。由于受到疫情影响,上半年一直没有回学校,也就是说从4月底一直到9月初开学

的这一段时间,我都是在家里学习的。期间除了处理学校的琐事以外,其他的时间基本都在准备CPA。由于心里一直揣着CPA这件事,睡觉也不是很安稳,基本上每天七点多七点半就能起床学习,除掉吃饭睡觉运动,每天大概学习8~12h(前期由于学校事情比较多所以8~9h左右,后期大概能到10~12h),我感觉这段时间在家学习的效果是比较好的,比起在学校里,在家学会更清净更安心一点,而且不需要早上将书搬到自习室晚上再搬回宿舍,每天一睁眼就能学,在这四个月里,基本上把会计、审计、税法、经济法的基础班和轻一都过完了,习题班和轻二也已经进行了一部分。

九月初开学之后,由于学业繁忙,学习时间和学习状态也相应的受到影响,当然也会尽量利用一些其(shui)它(ke)的时间做做题,平均每天大概5h吧。这段时间主要是把会计、审计、税法、经济法不断复习巩固,然后财管多做做题,把战略的基础班、习题班听了一遍。十月份就是冲刺的时候了,充分利用好国庆假期的时间,再听听冲刺班级、刷刷经典题、做几套模拟题培养一下考试的感觉。

Ps:2021年的CPA考试提前到了8月底进行,那么整体的时间安排也应该相应地提前一点,还是要尽快规划尽早开始。

图 10 CPA学习时间线4.4 管理用时间表

对于备考时间比较长或者备考内容比较多的同学,我再建议大家做一件事,自己做一个管理用的学习时间表,既可以用来做计划,也可以在每一天学习结束后进行复盘,我本身不太愿

意做一个精确到每天的计划,但是我想要知道自己的进度,所以我做了一个名为“CPA学习进度表”的Excel文档来进行复盘。

我还是先展示一下我自己的时间表(图 11 CPA学习进度表①图 12 CPA学习进度表②),以供参考。

我做这个的初衷是随时监控自己的学习进度,同时避免某些章节太长时间没有复习。最开始是给各科都建了一个sheet,将每一章分为听课、做笔记、轻一、轻二几个环节,各个环节再根据情况继续细分。每天晚上在当天完成的任务方框里填上日期,这样一是可以知道自己每天都做了什么,二是扫一眼就可以看到有哪些章节已经很久没有复习了,便于安排接下来的任务,不至于手足无措,盲目学习。

后来逐渐发现这样的管理还是有些略微粗糙了一点,尤其是学到中后期需要攻克主观题,因此又新建了几个主观题任务表。以下图的税法为例,我可以精细到每道题做了几遍,这样每隔几天我就回头来做一遍,在快要遗忘的边缘再把它回忆起来,如此反复几遍便可以逐渐形成肌肉记忆。即使在考场记不太清了,跟着感觉走往往也会八九不离十。

图 11 CPA学习进度表①图 12 CPA学习进度表②5 多科报考的利与弊:

关于报考科目搭配,网上的分析简直不要太多,在这里我想与其花费篇幅说这个,不如换个角度,根据我6门全备考的经历,讲述我在挑战强度极限的过程中感受到的利与弊。

5.1 利

先说说有利的一面吧,如果备考多门,那么往往会有一定的协同效应,协同

效应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1) 有些学科的学习是需要以其他学科为基础的。比如会计和审计:

审计的部分题目需要会计基础。审计的综合题往往会给你描述一笔业务或一个场景,再给你相关财务数据,问“是否可能表明存在重大错报风险。如果认为可能表明存在重大错报风险,简要说明理由,并说明该风险主要与哪些财务报表项目的哪些认定相关”,说白了也就是问你某一事项的会计处理正确与否,如果不正确,是哪里不正确,应该如何更正。讲真,这种题目就是跟审计蹭个边,实质上在考会计。如果你不懂会计,19分的综合题,1/4的分数就没有了。如果你往年考的会计,今年没有了解过新准则的话,考到了也就没分了。但是对于既学会计又学审计的同学来讲,不仅没有这种顾虑,而且几乎不用花太多心思在综合题的这一问上。

(2) 有些学科可能互为基础,A学科的W知识点是B学科的X知识点的基础,而B学科的Y知识点又是A学科的Z知识点的基础。比如会计和财管:

一方面,财管第二章是《财务报表分析与预测》,既然是财务报表分析,必然离不开财务报表,更别提将报表项目划分为经营性和金融性、编制管理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了,这都需要对财务报表本身有一个比较深入的理解。如果完全是个会计小白,这一章几乎会是一个过不去的坎。因此会计是财管的基础。

另一方面,《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规定了某些金融工具要进行摊销、《租赁》准则规定了“租赁负债”

要以现值入账,甚至《资产减值》准则也讲到了“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这都指向了一个概念——货币的时间价值。而货币的时间价值是财管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大半本书都是在它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财管学明白了这个概念,再来理解会计上的租赁准则会轻松很多。

(3) 有一些知识点是跨学科的,两个科目研究同一问题的不同方面,既有重叠,又有各自特有的地方,哪一科不会都会影响另一科的学习。这种相互影响的典型案例是:会计的《所得税》和税法的《企业所得税》:

税法每年都会考一个《企业所得税》的综合题,这道综合题可以分三步解决:①更正企业错误的会计处理,算出正确的会计口径的利润总额;②找出会税差异的点,作出相应的纳税调整,算出应纳税所得额;③根据应纳税所得额算出当期应纳所得税。

而会计如果要考到《所得税》的题目往往要这样解决:①正常进行账务处理,并算出会计口径的利润总额;②根据相关事项的会税差异调整利润总额,得到应纳税所得额;③根据应纳税所得额算出当期应纳所得税;④判断调整事项是暂时性差异还是永久性差异,如果是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

通过前面两项的对比你会发现,税法算当期所得税,而会计不仅要算当期,还要算递延(也就是未来期间);而识别调整事项并且判断调整事项是暂时性差异还是永久性差异的关键在于明确区分会计

准则与税法规定的差异。不懂会计,税法上的企业所得税八成算不对,甚至连利润总额都调不出来;不懂税法,会计的递延所得税基本也算不出来。因此,交叉学习,彼此印证,是学懂这两个章节的不二法门。

5.2 弊

我想弊端不用我讲大家也能想到,简单说一下,无非就是四点:

一是严重挤压日常的休息娱乐时间,Work life balance几乎是不存在的。

二是贪多嚼不烂。学的太多又均匀用力的话就有可能造成一个问题,每一科都在及格线上挂着,稍有不慎便有可能其中几科变成五十多分。那么事后必然后悔,早知如此,就应该集中精力少冲击几科。

三是学的内容多了也就意味着每复习一遍的周期会很长,你必须对知识点理解更深刻、记忆更准确,无异于提高了备考的难度。假设每门课程5天能复习一遍。那么如果你只考一科,你只要保证各个知识点在你的头脑中能够停留5天就可以,因为5天之后你又会回来复习它;但是如果你考六科,那么你就要保证各个知识点在你的头脑中能够停留30天。这也就意味着,你学的越多,你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的程度反而要更高才是,与上面的协同效应的效果恰恰相反,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拉长每一科所需要的学习时间。(这一点纯粹是从备考的时间和难度上来讲,当然记得更牢靠对于真正掌握知识是有好处的)

四是对学习管理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1) 管理学习时间、安排学习任务:

CPA每一科必需的学习时长都在200~400个小时,

但是每天只有24小时,即使全身心地投入,每天的可持续学习时间也就在10~12小时左右,那么你该如何分配这些时间,要集中精力把一科都学完再学下一科吗?还是几科交叉进行,是需要自己仔细思量的。

(2) 管理学习资料:

一摞厚厚的教材,一摞厚厚的辅导书,上百兆真题模拟题,我们从来不缺资源,我们缺的是真正需要的优质资源。如何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内容,科学使用资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如何掌握学习时间、安排学习任务、管理学习资料,既要遵循科学的方法,又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不断摸索,我在前文反复强调的精华笔记和学习进度表是我总结出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6 各科备考要点提示6.1 会计:

学习会计核心就一个——

掌握会计的逻辑,从原理出发去推理。会计是一门十分重视逻辑的学科,除了极个别分录略有争议外,绝大部分的账务处理都有其内在的原理。大家在学习的时候一定不能仅仅满足于知其然,而要探究其所以然。甚至可以这么讲,背分录没有任何意义,不仅占用大脑内存,而且今天背明天忘,既不能活学活用,也没法举一反三。有时候老师会给大家讲形象记忆法、联想记忆法等等各种方法帮助大家记忆,我并不完全赞成这种方法。

举个简单的小例子:《投资性房地产》这一章的一个重点是投资性房地产与非投资性房地产之间的转换,当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时,转换日公允价值与账面

价值之间的差额通常是要计入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但有一种情况除外:当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时,非转投的差额要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很简单的一个知识点,但是思路不清就很容易混。有老师给出了一种联想记忆法,他说非投资性房地产由于比较普遍可以看作是平民,而投资性房地产由于比较稀有所以看作皇妃,非转投就像是平民变皇妃,是飞上枝头变凤凰,实属不易,因此我一定要为难你一下,为难的办法就是借差和贷差所计入的科目不一致,贷差要计入“其他综合收益”,所以就可以记住了。如果采用这种办法记住的是历史事件的年份,那么我完全赞同,因为历史虽然有必然的趋势,但很多事件什么时候发生也没有什么规律可言,就像战国时代最终统一是历史的必然,但秦始皇究竟是公元前221年还是公元前220年实现的大一统则并无法给出逻辑推理或者证明,我们只能知晓这个结果,然后记住它,那我自然赞成你不择手段地记住它。

但是我们学的是会计,是一套人为制定的规则,它存在的意义是要让经济更有秩序,那么你采用一个与之毫不相干的联想来强行记住则有些误入歧途。那么这条奇怪规定的真实原理是什么呢?因为非投资性房地产往往是以成本模式计量的,受到折旧的影响逐年递减;而在当前的市场情况下,其公允价值往往是迅速上升的,因此在转变成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时,

其账面价值往往会增加几倍,这样大的金额一旦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就相当于计入了利润表,就会大大地增加企业的利润,给投资者造成误导;而“其他综合收益”属于资产负债表项目,它还有个名字叫“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也就是说,我承认你是利得,但你不能通过利润表计入留存收益,而是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通过这一规定,就避免了上市公司通过非转投的方式操纵利润,有利于维护市场秩序。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你就无需记忆也无需纠结到底是非转投还是投转非,是借差还是贷差,因为让你理智地去写准则,你也会这么写。

6.2 财管:

首先摆出大家必须牢记于心的一句话:像学数学一样学财管。

没错,财管在本质上你就可以把它看作是数学,是加减乘除、可以用计算器的数学考试,我认为这是每一位备考财管的同学都必须遵循的一条铁律。

很多人觉得财管是CPA最难的一科,也经常看到有同学说自己财管学的非常死板,如果做过类似的题就会,如果是较为新颖的题型就无从下手。关于这一现象,我认为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像学习数学一样去学习财管,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是没有做到真正的理解。

对于财管的一切公式、定理,大家都要竭尽全力地去理解。千万不能觉得理解起来慢就直接背下来完事,这一点跟会计是相通的,甚至比会计体现得更为明显。

在学习财管的过程中,永远不要试图去背什么东西,极端点说,

财管没有需要背的东西。在我的印象里,除了Black 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几乎不会考)之外,应该是没有什么需要背的公式的。所有公式都可以理解、可以推导。

第二是听课太多而练习太少,做题太多而思考太少。

有过跟网课学习经历的同学们应该都有所体会,听网课相对是比较轻松的,看老师做题会给人一种“我也会做”的错觉,造成一种“眼高手低”的局面:拿过题来似曾相识,提起笔来无从下手。只有多加练习,把题目做熟练,才能真正把学过的内容落实下来。

然而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我们不是为了做题而做题,而是应该以做题为手段,去加深思考、进一步理解课堂学到的东西,才能不断提高做题手段,不然就是在原地踏步,陷入了“题海战术”的陷阱。

其实,不管是疏于理解而硬背了事,还是欠缺思考而闷头听讲盲目做题,归根结底都是在 “以行动上的勤奋掩盖思维上的懒惰”。希望大家抓住财管的精髓所在,找对方法,下对功夫,方能事半功倍。

6.3 审计:

审计最为出名的特点就是“通篇都是中国字,但是根本不知道每个句子想要表达什么意思”。说实话,对于其他专业以及没有从事过相关行业的同学来讲,审计入门是有很大难度的,但是一旦入门之后便会发现,那些题目基本上都是差不多的套路,估摸着混个及格也就不是什么大问题。

审计入门最大的障碍在于,不管你是看书还是看讲义,到处都是“认定层次重要性”“穿行测试”等

闻所未闻的专业术语以及大段大段晦涩难懂的文字,考试的时候就会把这些句子变成选项或者挖个坑变成选项,那么我们是不是要把这些话统统背下来呢?答案必然是否定的。做对题目并不意味着要把书背下来,把书背下来也不意味着就能通过考试。审计从来都不是背会的,审计最核心的内容在于掌握其理念。把握好审计的理念,再稍加练习基本就可以上考场了。

审计全书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版块(财务报表审计、内部控制审计、道德)五个部分:1~8章为第一部分,介绍了审计的总体流程,即在现代风险导向型审计的模式之下,如何实现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框架;9~12章为第二部分,介绍了一些专项的审计循环,比如采购与收款循环、销售与付款循环等,它其实是对第一部分所讲框架的一个实际应用;13~19章为第三部分,介绍了一些其他方面的细节,比如对舞弊的考虑、对集团财务报表审计的考虑等,前三部分加起来就构成了第一板块财务报表审计。接下来的20章为第二板块,简要地讲了一下内部控制审计;最后的21~23章为第三板块,分别从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角度对其道德水准提出了要求。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第一部分,它是整本书的基础,在这里我们会学到大部分的术语、领悟到大部分的理念,把这一部分学透,接下来的几部分就势如破竹了。

讲了半天审计的理念,它到底

是个什么东西呢?我认为暂且可以把它理解成是一种逻辑吧,但又不同于会计上的逻辑,这种理念更像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我还是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请问,当我们识别出被审计单位存在舞弊风险时,应当更多地依赖控制测试还是实质性程序呢?是在期末还是期中实施实质性程序呢?应该增加还是降低审计程序的预见性呢?我们按照审计的理念去分析一下就会知道,既然被审计单位存在舞弊风险,那么说明它的可信赖程度比较低,而实质性程序的可靠性相比控制测试要更高一些,因此当然是更多地依赖实质性程序;我们对于期中获取的审计证据往往是比较谨慎的,通常在预估被审计单位情况较好的时候才会适当做一些,并且也要将期中获取的审计证据合理地延伸至期末,那么在存在舞弊风险的情况下就更应当在期末实施程序了;舞弊风险高意味着管理层的诚信存在问题,那审计师自然要更加提防管理层,降低审计程序的可预见性,也就是要“打他个措手不及”。以上三个小问题都是第13章《对舞弊和法律法规的考虑》这一章所必须要掌握的问题,也是审计准则的条文,考试就会把这个问题变做选项让判断正误。但是通过上面的推理大家可以看出,我们并没有背什么东西,我们甚至只需要简单看一遍这个点就可以,因为我们只要像刚才那样,顺着审计的理念去思考、去判断,就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

而这些理念,几乎都是在第一部分审计的流程、框架中学到的。

6.4 税法:

税法不难,但是杂而乱。学好税法最重要的是多看、多记、多练。整本教材无非就讲了两类:实体法和程序法。所谓实体法是诸如《增值税暂行条例》《企业所得税法》等具体规定每个税目的征税范围、征税对象、适用税率以及税收优惠等的法律法规;而程序法则主要指《税收征收管理法》等,其作用是为实体法保驾护航。程序法在CPA当中并不重要,甚至可以战略性放弃(实在来不及的下策,不提倡投机取巧),关键是实体法,其中又以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最为重要,不仅占据半壁江山,而且每年一道主观题是板上钉钉的事,复习的重点也应集中在这几个大税种和主观题上。

(1)多看:我国每年甚至每个月都会出台一些与税收相关的法律法规,书上有些新旧混杂,而且细碎的知识点特别多,这也是税法被称为“碎法”的原因,它一般很难像会计那样顺着一条主线将所有内容条理清晰地串联起来,很多知识点只能单独记忆。尤其是营改增使得我国的增值税变得异常复杂,仅仅是书上列明的税收优惠就有上百条,还有诸如进项税额可不可抵、特殊进项税额的计算,增值税征税范围及各个行业的适用税率等等异常复杂,重点和难点也不少,只能多看,不断加深印象。

(2)多记:对于税法来说,记准是很重要的。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每年必然各

占据一道主观计算题,其中也会穿插着小税种的计算。税法的主观题有点坑,后面的问题往往要以前面的问题为基础,所以有可能出现这样一种尴尬的场景:你绝大部分知识点都掌握得很好,只有其中的一个小点没有学到或者记不清了,然后不仅这一小问做不对,后面的可能也会受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平常的时候要记牢、记准。当然也不必太过紧张,没有人能够学得面面俱到,通过历年真题还是能够掌握绝大部分要点的,即使真的出现了上述问题,也不会必然导致挂科,只是拉低了安全边际而已,只要把基本面都记准了(前提是记准了),飘过考试问题不大。

(3)多练:税法一定要多练主观题,而且是反复练。正如上条所讲,税法主观题是很坑的,它的坑不仅仅体现在问题之间相关联,而且还体现在出题人会在题干中或者问题里给你挖坑,“含税价”还是“不含税价”、专票还是普票、单位是元还是万元,有很多自己根本想不到的点都会为你埋下隐患。而且税法的规定又多又杂,有很多规定不做题是很难学牢靠的,比如我是在做了题之后才知道“统借统还”是怎么一回事,看了答案之后才记起来软件产品有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千万多练,若不多练,下笔必错。

6.5 经济法:

客观来讲,大家普遍认为经济法是一门相对简单的科目,内容会比较少,理解难度也不大。但是有一说一,法律这一类从来不是我的强项,CPA里让我最痛不欲生的不是会审财,

而是经济法。在备考经济法的前期,我一直在一条错误的道路上渐行渐远——硬背法条。后来经过漫长而痛苦的挣扎我才明白,重要的不是你能将法条原文一字不差地写下来,而是你能明白它的道理和适用情形。

因此,我认为对于经济法来讲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是通过案例来理解、串联法条。在老师讲课的过程中往往会以一个编撰的小案例来将几个知识点串联起来,真正透彻地理解这些案例至关重要。尤其是像《证券法》里的重大资产重组这种非常难的条文,如果单纯靠背诵没有任何意义,通过案例来厘清各方之间的关系及交易,在回头看法条就会十分清晰。

此外,对比记忆也很重要。比如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的规定有很多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的地方,非常容易搞混,将三者列个表格进行一下对比可以记得更牢。

另外今年经济法的变动可能会比较大一点,随着民法典推出,《物权法》《合同法》等一些民事法律的内容会有部分修改,根据注会考新考变的特点,需要特别关注。

6.6 战略:

战略应该算可以是最轻松的一科了,理解起来没有太大的难度,记忆量也相对较小。学习战略科目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建立框架、画思维导图。整本书无非就是介绍了整个战略管理的流程。首先是战略分析、分析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其次选择恰当的战略,接下来就实施战略,并且在实施战略的过程中要进行战略控制,在战

略管理的过程中面临怎样的风险以及如何控制。然后再进一步细分,比如选择战略环节,从宏观到微观依次有总体战略、竞争战略和职能战略,总体战略根据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及自身内部因素的不同可以采取发展战略、稳定战略以及收缩战略;发展战略又包括一体化战略、密集型战略、多元化战略三种类型以及外部发展(并购)、内部发展(新建)以及战略联盟三种途径……总而言之就是这么一层一层地展开,最后构成一个巨大的思维导图,只要将这张图留在脑子里,不仅可以迅速定位题目的知识点,而且你的思路会非常清晰,答题逻辑清晰有条理。至于思维导图的软件,我觉得百度脑图、Xmind、MindManager其实都可以。因为我做的思维导图着实有点大,文章里就先不放了,有需要的朋友可以私信我。

在学习战略科目的时候时常会发现前后知识点描述不太统一甚至自相矛盾,大家不必太过纠结,教材在翻译、编写的过程中确实有很多槽点,有失注会的水准,但我们作为考生也只能被动接受。

另外在做简答题的时候要注意两点。第一,先答要点,然后再加以解释。要点尽可能按照书上来,至于解释就自己现场组织语言展开叙述即可,不必事无巨细的背下来占用脑容量;第二,一定要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结合案例材料进行分析是必须的,分析材料也很简单,只要把相契合的语句粘过来就可以了,但是一定要有。

6.7 总结:

下面精炼地总结一下各科的学习要点:

会计——掌握会计的逻辑,从原理出发去推理;

财管——像学数学一样学财管;

审计——掌握审计的理念;

税法——多看、多记、多练;

经济法——通过案例来理解、串联法条;

战略——建立框架、画思维导图。

7 如何提高学习效率

如何提高学习效率,这个问题对于注会来讲很重要。我认为,只要做好一件事——专心。我自己就有所体会,当内心十分浮躁的时候(比如跟朋友聊聊得很开心),学习能力会直线下降,看半天书一个字也没记住,做题正确率也变得惨不忍睹。

因此,我强烈建议大家做一件事:学习的时候将手机收起来或者锁上。推荐一个APP:Forest,大家对它应该不陌生,有无数人已经推荐过了。它真的很管用,尤其是配合着断网,那真是除了有急事打电话之外什么都做不了。当我们断了看手机的心思,才有可能专心,只有专心了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8 写在最后

到此已经啰啰嗦嗦地码了一万五千字,我的经历、经验和想法也基本上已经阐述完毕。我尽自己所能把我想到的、曾经看到以及特别想了解的一些方面讲细致、讲清楚,但是难免还会有所疏漏。比如大家都会关心推荐哪位老师的课,毫无疑问,各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特点,也都会有自己的忠实粉丝。但是这对我来是一个说较为敏感的话题,不太方便在这种公开的平台上进行客观的分析,所以就没有详细写,如果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私下交流。

另外,本文所提出的观点往往是我备考经验的总结,并且大都给出了原因进行解释和论证,不一定完全正确。如果大家认同我的观点,那么我深感荣幸;若有其他观点和建议,还望各位大佬不吝赐教。正如本文开篇所讲,这是我的一个复盘总结,同时企盼着有一个向大家学习的平台和机会,也希望能够帮到一些有缘人。

总而言之,注会确实是一条坎坷曲折的荆棘之路,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但每一个备考CPA的人都是不甘于现状、心中还有火热梦想的勇士。希望大家能够坚持到底,不屈服、不放弃,向着心中的白月光,坚定地走下去。毕竟,能打败你的,只有你自己。

也希望我们某一天,在感谢完所有的其他人,其他事之后,能对自己说一句:“一路走来,并无伙伴,感谢自己,辛苦了。”

在这篇文章上我是花了很多心血的,原创不易,禁止抄袭,禁止洗稿,谢谢。

我在写文章的时候是有排版的,但是知乎没法整齐地排列开来,所以在此将原版PDF奉上,有需要的小伙伴可以自行下载。

百度网盘,提取码:6666

PS:如果被和谐了请call我一下。。。

最近有不少小伙伴给我发了知乎私信,我平时不经常看知乎所以有些都漏掉了,如果有喜欢这篇文章的朋友可以私信我加交流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