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高效备考2021年注会CPA,这些大坑可别踩

 

说明:

最新修改日期,祝大家都能顺利通过考试!

我的情况

这几年还算幸运吧(前些年不是哦),每年报几科通过几科。

2018年:高会、注会(财管、经济法、战略、税法)、税务师(税法一、财务与会计、涉税服务相关法律,另两门之前已通过)都通过了。6月下旬开始复习,6月下旬-8月上旬复习高会,8月中旬-10月复习注会4科(其中9月高会考前复习一周高会),注会考完后复习税务师。

2019年:注会(会计、审计)通过,拿到注会专业阶段合格证。

2020年综合,已过。

趁着疫情这个非常时期,总结了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方法,主要是关于怎么应对影响复习效率和效果的大坑。回头看注会,真的是不难(并非通过后站着说话不腰疼),觉得难可能只是没有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同时也痛恨自己为什么没有早一点意识到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并早一些转变学习方法,这样就不至于在工作10多年后才通过注会,这10多年来职场上的一些机会失去了再也回不来了。

希望有缘看到这篇文章的您不要像我一样,趁早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来避开通过注会路上的大坑,趁早通过注会,让自己的职业生涯更多一些机遇。期待这遍文章能够对您有实打实的帮助。

考试战略层面的大坑大坑一、越快通过考试越好,最好一年过6科。

这个大坑具体的表现有:在时间并不是很充裕的情况下盲目追求一年通过六科或多科。确实,成绩出来后,一次过6科的大神成绩在朋友圈、考友群刷爆的时候,简直就是人生的高光时刻。

真是羡慕嫉妒恨!来年我也要报6科!

是不是不能一次报六科或多科?当然不是。对于极少数的牛人学霸,这一点除外。不在乎考试能否通过的人也除外。但要想考试通过,这个大坑就不能踩。

怎么躲避大坑一?

考试如打战,也是要有战略的。对于考试,总体要求是投入产出比要低(后续复习备考中的很多做法也是基于这一原则)。追求事半功倍,而非事倍功半。有了投入产出比这个原则,一些问题自然而然就有答案了。

时间有限且宝贵,要用在刀刃上。

怎么搭配科目能在最短的年限内通过6科呢?

比如今年报几科?6科还是2-3科甚至只报一科?科目怎么搭配?

基于投入产出比这个原则,我的建议是学做“笨人”。慎重报名考试科目。

我们的目标:要有产出,产出大为佳,因此能过一科是一科,而不是碰运气。今年这一科过了,那明年暂时就不需要再投入重复的学习时间和报名费资料费等。挖100个坑,不如挖一口井。

我的错误示范:早先自己也不懂得这个道理,一下子报好几科。结果成绩出来,基本都是55分以上,可惜遗憾的是没到60,也即意味着产出是零,别人问起来也只能回答一科都还没过。于是,来年再报名,再学,再考。从2012年第一次报考注会,直到2017年,每年或多或少都报几科,但这6年来却一科都没有通过,如果稳扎稳打,估计都考出来两次了。几年下来,还不如一年只报1到2科稳扎稳打的考生过的科目多。

基于这个原则,我科目搭配的几个考虑:

1、科目难易

方面的考虑。难的科目投入的时间精力自然要大一些。如果几科同时选择较难的,需要的时间精力比较多,万一工作生活相比报考时有一些变化,临到考试前可能就不得不做一个取舍,被舍弃的那门投入的成本大概率就成为了沉没成本。公认较难的是这几科(会计、审计、财管),相对容易的科目是战略、税法、经济法。

2、计算类科目和识记类科目的考虑。计算类科目是指:会计、税法、财管,识记类科目是指战略、经济法、审计。搭配备考,复习时不至于要么背得痛苦,要么算得痛苦。

3、考试时间方面的考虑。考试是脑力活,也是体力活。报考科目最好分几天考,甚至是分上下午考。比如报考三门,建议分两天进行,甚至是分三个上下午进行,也就是一个上午或下午只考一门。像我这样有了点年纪的老阿姨,一天考3门很累,大概率考完第二门就要开始头痛了,最后的第三门就是稀里糊涂地答完了。临场发挥是最最重要的一环。不能坏在第100步上,否则前面的99步多数也是成为了炮灰。同时临考试前也要注意保护身体,不要吃坏肚子之类的,一来影响自己的情绪,二来也消耗了考试答题时间。这一点现在很多运动员都很注意。以下内容来自得到APP吴军老师《硅谷来信3》第028封信丨为什么小习惯最值得改变。我截取了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此感谢吴军老师。

美国作家柯里尔(James Clear)在他2018年出版的畅销书《掌控习惯》(Atomic Habits)里讲了这样一件事:英国的自行车项目在最近的

十几年里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得了近200个世界冠军和大量的奥运会冠军。这个成绩是如何取得的?你可能会想到科学训练、更好的装备等等。其实,英国人真正的进步来自于一些小习惯的改变。比如,经常洗手,这是他们新的总教练布雷尔斯福特(Brailsford)的要求。你可能会问,洗手和得冠军有什么关系?今天,世界顶级的运动员其实水平差不太多,谁发挥好一点,谁就能得冠军,而发挥好很重要的一条是别得感冒这种小毛病。这样的事一般人注意不到,其实你经常会看到这一类的报道,说某个金牌运动员临到比赛,身体出了小状况,结果发挥不好,等等。布雷尔斯福特改的都是一些细节之处,许多细节之处积攒到一起,进步就大了。这些细节之处做起来并不复杂,但是其他国家的选手不太能注意到。

同样地,CPA证书和其他证书之间如果有较大的关联性,可以考虑一起报考。没有的话,建议搞定一个再考另一个证书。

我的搭配

2018年:高会、注会(财管、经济法、战略、税法)、税务师(税法一、财务与会计、涉税服务相关法律,另两门之前已过)。

2019年:注会(会计、审计)。

大坑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具体表现:一堂课结束后针对这一堂课的题目基本都能做对,但做一套卷(模拟题或历年真题)就乱套了,公式混淆了,识记类科目的答案和问题匹配出问题了。做题时感觉都会,一对答案错了一大片。很多人觉得自己平时复习得很好,怎么考试就不过呢?有部分是这种情况。

怎么

躲避大坑二?

运用框架法,先整体后具体。思维导图,这样逻辑清晰,不容易混淆。网校的思维导图和知识地图都很到位,平时就要多注意。复习时更要多看看。

大坑三:眉毛胡子一把抓。

多数考生的前期复习是这样的:今天翻开第一章第一页,第二天没学,后天再来学习,发现第一章第一页怎么一点儿印象也没有,于是继续从第一章第一页开始。这种方式下学习,可能到考前,书的一半都没有看完。

怎么躲避大坑三?

抓重点。

重点为什么会成为重点?因为考的次数多,考的频率大呗。CPA考试是60分万岁,紧紧抓住重点通过的可能性会比较大。

误区:自己复习,也可以通过考试!就不报班,不买辅导书了。

误区:死磕教材肯定能通过考试。

是的,自己复习,也可以通过考试!但自己学,会花费好多时间,不划算。死磕教材,把教材背得滚瓜烂熟、倒背如流,肯定能通过考试。我也相信。但这点能有多少人做到呢?即便能做到,花费的时间又是多久呢?

别忘了我们的原则是投入产出比要低,目标是通过考试。自己复习,只使用教材,都不容易抓住重点。我的建议是不要自己学,跟着网校走,听网课、用网校讲义,同时没必要买教材。相比自己学和教材,网校拎出了重点。有条件的最好购买网课,觉得网课承受不起的,可以配备网校配套的讲义。把网校一个强化班的讲义完全吃透的话,考试通过基本是没问题的。

哪些是重点呢?

一:重点章节。

在开始准备下一年的考试科目之前,

建议了解本科考试重点章节。学习时搞定重点章节之后,再将精力放到一般章节和不重要章节,时间较紧张时甚至可以放弃部分不重要的。重要知识点可以参考会计网校的稳拿20分系列(中华会计网校>注册会计师>复习指导>备考经验,一般在8月左右)。

二:重点题目。

学习目的是为了考试至少能够拿到60分。所以题目是否做对是最好的检验标准。重点题目有这几类:不会的,做错的,真题。

习题班和模考点评班的题目都是老师拎出来的重点题目,建议习题班和模考点评班至少两遍。

没做对的,反复做直到做对为止。

历年真题,经典题反复做。

网校总结的易错题考前也要做一做。

考试战术层面的大坑听课、笔记、做题有侧重点吗?

很多人复习时觉得时间充足,前期花了很多时间听课,临近考试前才发现时间不够了。建议复习前做好计划,听课、总结笔记、做题所需的时间,我的分配大致是3:3:4。

听课有哪些坑?大家都说好的老师就是好老师吗?

网上很多人都说这个老师好,那我也听他的课。其实网校里的老师每一位都是好老师。但每个老师的风格不同,每个人的情况不同,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我这么选老师

第一,普通话要差不多标准,我要倍速听;

第二,不同的班次选适合这一复习阶段的老师。

基础班偏高校老师。基础班需要理解每一个知识点,高校老师讲了N多年,在这方面有优势。

习题班的老师要能够站在考生的角度讲解题目,而不是高屋

建瓴居高临下地讲题,题目一读直指正确答案。“老师呀!我们是考生,道行还没那水准,其他几个选项为什么不能选呢?”尤其是那种答案看着差不多的,弄不懂所以然,再做还是会错,基本是做一次错一次,做几次错几次。

冲刺串讲班的老师逻辑性要好。

押题班则偏年轻老师,因为他们自己就是考霸嘛,比较懂出题老师。

网课需要一字不落从头听到尾吗?

关于CPA网校课程的学习,大家比较关心的是听课时要不要加速。加速,效果会打折扣,很多网校老师隔着屏幕也都强调不要加速;但是不加速,时间好像又不够用。

不加速的几个弊端

如果不加速,只按一倍的速度来听网课,至少有以下几个弊端。

1、有的老师语速确实慢,无形之中增加了学习时间。

2、一节视频也有重点和非重点,如果从头到尾都是一倍速,很浪费时间。

3、人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番茄时钟法的原理就是人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有些视频超过40分钟,如果不加速,后半段注意力也会不集中,自然而然地开启了神游模式。如果是较难的知识点,效果会更差。

4、最后这点有点儿打击。就算不加速,该不懂的地方还是不懂。

因此我选择加速。电脑自带的Windows Media Player和腾讯视频都支持倍速播放。

加速的弊端及解决方法

加速的弊端也很明显:一遍完全掌握的概率很低。因此我在这两个方面做了弥补,诀窍是两句话“集中精神倍速看视频,闲来无事反复听音频”。

1、集中精神倍速看视频。

运用番茄时钟

法集中看视频20到30分钟,就强制自己休息5-10分钟再看。

看视频前先看一下要看的视频时长是多少分钟,除以拟播放的倍数。算下来,如果在20分钟到30分钟之间,那看完这一个视频就休息一下。如果视频时间较短,可以连着看2到3个。总之,连续看视频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30分钟。

关于播放的倍数。如果是这三种情形:第一次听,重点章节,难点章节,倍数一般在1.4或1.5。如果第一次看非重点章节,速度一般在1.7或1.8。如果是第二次看,基本都是两倍速。

注意事项:尽量排除一切干扰。

尽量在大块时间段看视频,比如晚上或周末,不建议用碎片时间看。

退出和等。手机静音,最好是调成飞行模式,静音情况下电话仍可以进来造成干扰。尽量在电脑上看,全屏更能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紧紧跟着老师,眼、耳、口、心、脑全就位。

2、闲来无事反复听音频。

完成第一遍集中精神倍速看视频后,接下来是闲来无事反复听音频。

什么是闲来无事?闲来无事是指大量的碎片时间。我的碎片时间是从起床到睡觉前在家的所有时间,包括洗漱时间、家务时间、吃饭时间等等,基本都在听。两个不建议。不建议在上下班路上听,毕竟安全第一。不建议睡觉时间听,一来多多少少会影响睡眠,二来可能会影响听力。

为什么是音频,不是视频?碎片时间意味着更多的干扰。如果是视频,容易中断,手机锁屏也会中断。音频相对来说不易受干扰,手机锁屏不影响播放。(现在有的视频播放软件支持后台播放,也OK。)



考虑到碎片时间人会移动,手机最好能随身携带。可以借助蓝牙耳机、运动臂包、腰包,再简单粗鲁一点,揣兜里,或是用个小号方便袋(那种装豆浆、奶茶的小袋子)系自己身上。方便袋能承受得起手机的重量别摔了就行,貌似装奶茶的袋子更结实。

这种方式下听课,不要求每一句都能听进去,而是能听进多少算多少。好处就是唤起第一遍集中精神倍数看视频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发酵”产生新的理解进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一点点向前推进掌握还不够全面的知识点。

实践效果如何?听了之后,我发现碎片时间是正式学习时间的好几倍,之前都白白浪费了这么多的碎片时间。自己对知识点的很多理解也是在这个方法下产生的。

甚至对于不太重要的章节,我的方法是直接看讲义、做讲义上的题,做练习题,根据题目的正确率再决定要不要听视频,听哪部分。

笔记有哪些坑?要记笔记吗?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话流传了这么久,相信有一定的道理。笔记当然要记。复习是一遍又一遍的重复,好的笔记能够为后来的复习节省很多时间。

什么形式的笔记好?

笔记首推电子笔记。理由:1、易编辑。2、如果不用电子笔记,就会把有限的时间浪费在抄写上,复习的时间那么宝贵,简直太可惜了。

我的笔记制作过程

听课前:

1、首先将网校一个班次各章讲义合并到一个word。网校的讲义是分章节的,我觉着不方便。

2、设置大纲各级别,这点是考试战

略框架法的体现。完成的效果图如下:

3、本着提升复习效率的原则完善讲义。这点是对比学习的体现。一是继续完善讲义框架,二是对自己不满意的笔记部分进行修改。举两个例子:

例1修改前:

例1修改后:

例2修改前:

例2修改后:

听课中:

1、在讲义中标记重要章节、重要知识点的重要程度(非常重要,一般重要,不重要;三星,二星,一星),这是考试战略中抓重点的体现,方便后续看讲义。

2、在讲义中标记对应视频,重要、未听懂等部分标记视频起始时间,方便再次听课。

听课后:

1、按框架法来看讲义。

这一科分几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哪些,第二,第三。

这一章有哪些重要知识点。

一层层剥洋葱。

2、反复、经常看讲义,怎么都不嫌多。优先看重要的,越重要的看的次数要越多。

做题有哪些坑?

考试不通过,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不会做。二是会做的丢了分。因此平时做题有两个目的:一是填坑,查漏补缺,不会做的弄会了;二是给坑做标记,让自己长记性,考试时别再掉进坑里。做题是对学习成果最好的检验。不管是什么班次,老师讲题目前,先做题。不做题的话直接听,真的会觉得好简单,好简单,其实真不是这样。还有一点好处,做题发现自己错的很多,不会浪费时间啦。否则很容易觉得自己已经准备的差不多了。

只做题是不够的,还要分析、总结、统计和反复练习才行,为此我设计了一个excel模板,完美地实现了这些功能,还大大减少了做题时间,提高了做题效率。(需要excel模板的可以私我~)

将题目拷贝到excel模板中,在excel中做题。等题目做完,错题集也有了。除错题外,还要包括历年真题、经典例题、易错题等。

需要做哪些题?基础班的讲义题、网校的章节练习、习题班的讲义题等等。这些题目我将它们区分为识记类题目和计算类题目。经济法、战略、审计都属于识记类题目,即便有计算,计算量也很小,可忽略不计。会计、税法、财管既有识记类题目,也有计算类题目。

怎么做识记类题目?

识记类的题目分两类。

一是比较简单的,这类题目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做题。推荐培训机构的免费题库app。里面的题目不难,基本就是书上的小标题,几分钟就能做完,加上识记类题目不用计算无需纸笔,随时随地都能做。我用它来帮助检验记忆是否牢靠,考了战略就知道,经常会搞混。感觉自己都背会了,真是这样吗?不废话,做题检验,事实证明前期这个app里的题目正确率也只能达到80%,后期冲刺临考前才基本达到100%。

二是难一点的,需要掌握了知识点后灵活运用的,比如习题班的题目。这类题目的做题方法与计算类题目的方法相同,下面具体介绍。

怎么做计算类题目?

方法:做完一道就对答案,就听/看讲解。基础班的讲义题、网校的章节练习、习题班的讲义题等都适用。(说明:不适用考前模拟,整套卷。)做基础班的讲义题、习题班的讲义题(这类题有视频讲解)时,打开视频,看到题目先按暂停键,写出自己的答案,再听随后的老师讲解。因为有老师讲解,这类题建议多做几遍,多听几遍。

自己做题对照答案,有的时候做错了,光看文字解析可能不一定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1、做完一道对答案,这里的“一道”是指一整道题,如果一道题有几个小问的,需要把所有小问都做完。否则做完一个小问就对答案,如果思考错误,听/看第一个小问的讲解时会被纠正,在此基础上再做后续小问,即便做对是否真正掌握也不好说。

2、做题一定要做出最终结果。通过做题,我就发现真不知道自己会在什么地方出错,有的时候按计算器也会按错。有些错误真的是自己万万没想到的。我还能在这个地方出错?我竟然还能出这种错?

这个做题方法至少有如下两个好处:

其一,节约时间。如果做完一套卷或是一部分题再对答案,如若答案有错,查找原因时,题干很可能会被再读一遍或几遍,尤其是题干较长的计算题、综合题更是如此。

其二,越趁热,越容易“打铁”,更容易记住。一场考试结束后,明明知道对答案可能会影响下一场考试,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对答案?求胜欲是人之本性,做题时我们都希望自己做对,哪怕是绞尽脑汁。一旦结果错了,会更迫切地想知道原因。做老师的基本都有这个体会,考后讲解试卷时,越是重大的考试,学生听得越认真。

如何对答案并分析?如果答案对,则看讲解,验证自己的分析过程是否正确;如果答案不对,写下正确结果(仅结果,不包含中间过程),将自己的答案与正确答案对比,一步步抽丝剥茧分析自己哪里错了,分析完后,再看/听讲解。



比如式子列的是对的,结果计算错误。是按计算器时不小心按错呢?还是自己心算错误?如果是前者,下次就得看着按计算器,而不是盲按。会做不等于100%不丢分。考试的目标是会做的尽少丢分。

列式错误,又是什么导致的?不会?某个知识点没有学习到?还是列式的时候将题目中的数字抄错?前者在税法中比较常见,有税收优惠忘记乘以(1-X%),如果是后者,下次做题考试做题时就得注意。

如果实在思考不出来原因,可以猜。正确结果是100,我的答案是200,难道要乘以50%?

分析完后,再看/听讲解,记下“错误原因+避免这种错误的方法”。

如果这道题是经典、重点、历年考题,过段时间再来做,检测自己是否已经完全掌握。如果没有完全掌握,记下第二次的“错误原因+避免这种错误的方法”,第三次依此类推。这样这道题的出错记录就完整记录下来了。一道题如果第一次做错了,第二次又做错了。或是第一次做错了,第二次做对了,第三次又做错了,即有时做对,有时做错。这些情况都要小心了。很大可能是对于这种类型题目所对应的知识点掌握不到位,比如财管中的递延年金,很多人就出现过这样的情况。

做题错误是因为思考错误,头脑中存在着某个错误的想法。这个错误是很难纠正过来的,需要不断地重复练习,直至纠正。

考前1到2周,这段时间需要把题集拿出来反复地做。尤其是错误的题。先做错误频率最高的,再做错误频率中等的,

最后做错误频率较低的。考前再温习,能够有效降低考试出错率。

考前模拟试卷。尽量完全模拟考试环境。

记忆有哪些坑?

CPA共六科,识记类科目是指战略、经济法、审计。计算类科目是指会计、税法、财管。但即便是计算类考试也会出现识记类题目。

识记类题目在多项选择题出现的频率较高,容易丢分。搞定识记类题目,有助于搞定CPA考试。

方法一:见缝插针地练习。

推荐培训机构的题库APP。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题库收录的题较基础也较简单。很多是书上的标题,诸如第一第二第三这种。在这个APP中做题最大的好处就是熟悉教材。做题正确率争取达到百分之百。做错的在书上进行标记。

通过做题可以检验知识点是否记得牢固,尤其是两个问题的选项较为接近的时候,战略中很常见。

方法二:跟读习题类视频。

网校老师讲解习题类班次时,会读题。对于复习时间有限的上班族,可以把这个时间利用起来,方法就是跟读。

跟读是指跟着一起读,而不是网校老师念一遍,按下暂停键,自己再读一遍。

识记类的文字较多。有研究显示,眼、耳、舌、心、脑投入的越多,记得越牢靠。

如果仅仅是老师读,我们只投入了眼和耳。跟读可以让我们投入舌、心、脑,比听完习题班自己再背一遍的效果要好。

具体科目

变动性:税法、经济法、会计;审计、财管、战略

与财务从业人员(非审计)实际工作的联系:会计、税法;经济法、财管;战略、审计

变动大的可以等教材、网课出来了再学,变动小的可

以早一些复习。与自己关系较密切的可以稍晚复习,提前学习自己没有基础的科目。

战略(我的4个记忆方法)

将战略放在第一个做介绍,是因为我一直觉得战略的地位被严重低估了。建议有时间的同学(可以考试结束后)将吕鹏老师的基础班仔细听一听,相信对人生会有超乎想像的影响。战略我选择的是吕鹏老师,强烈推荐。

战略这门课,和会计审计财管比起来,真的算不上难。就是背的多。记忆有诀窍吗?有!下面介绍我的四个记忆方法。

一、框架记忆法。

适用于记忆标题。可以自己随手写一下。 这么做的好处是大标题之间不会弄混,同时为第二个记忆方法打下基础。

二、逻辑记忆法。

逻辑背诵法适用于有几个并列的选项。举个例子:

产品开发战略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1、……

2、……

3、……

4、……

5、……

背诵的第一步:把总结式中的“几”换成特定的数字。这样背:产品开发战略适用于以下5种情况:1、2、3、4、5、。

这么做的好处呢,只要稍微有点熟了,数字5就脱口而出了,在考场上略微紧张或是熟练程度没到倒背如流的情况下,回答简答题时不至于有选项遗漏。

说明:简答题也不一定一定要回答书上的全部选项,需要结合题目。但因遗忘没有回答和经筛选过后剔除某个选项是两码事。

2018年版教材76页。

产品开发战略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1、企业产品具有较高的市场信誉度和顾客满意度;

2、企业所在产业属于适宜创新的高速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

3、企业所在产业正处于高速增长阶段;

4、企业具

有较强的研究与开发能力;

5、主要竞争对手以近似价格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

记忆时,首先将总结语改成“产品开发战略适用于以下五种情况:”再用自己的逻辑:有来自竞争对手的威胁,如何破?天时(指产业)加人和(指产品和自身能力)。记忆的顺序变成:5+2+3+1+4。

注意:这个逻辑是自己的逻辑,不必过于深究这个逻辑是否完全正确。基本上说得通又能够帮你把几个选项串起来就可以了。

再举个经济法里的例子。经济法中,股东大会的职权之一是决定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董事会的职权有一条是决定公司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是不是特别容易记混呢?我记忆的逻辑是:经营的首字母是J,计划的首字母是J,董事会人数相对于股东大会人数较少,易达成一致,因此经营计划是董事会的职权。

三、首字母记忆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记忆文字简短容易记,多数情况下作为选择题的选项出现。

以战略第六章风险管理技术与方法为例。这种题一般出现在选择题中,比如如下选项中是定性分析的是?定量分析的是?既是定量又是定性分析的是?下图是网校给的总结。

我觉得还不够简洁,用了首字母记忆法。

四、对比记忆法。

把相同或相似的放在一起比较记忆。比如战略中的2*2矩阵进行分类,波士顿矩阵和SWOT分析都是左上角是双高,国际化的战略类型和全球化对组织的影响都是右上角是双高。

注意:对比记忆一定要记得牢,没有一丁点儿差错。本来就

是将容易混的放在一起记,记得不牢,更成一团糨糊了。

其他还有很多记忆的小窍门,大家可以自己琢磨。

小提醒:考试前把战略教材最后的附录综合案例及参考分析这部分看一看、背一背,对考试大有裨益。

财管

财管,我觉得绝对要花时间,而且要多花时间。这个科目和经济法、战略不同。复习时我在财管花的时间最多,结果分数只比60略高,反而是经济法、战略花的时间少分数还稍高。这种感觉在之前考中级时就有了(当时中级财管60分),所以复习注会时多花了时间在财管上。暗暗庆幸,如果少花一些时间,可能就过不了了。

财管的题目要一道一道地做下来,才知道自己踩过了哪些坑。有些坑对别人来说并不是坑,别人都不会做错,但自己就是错了。记得做财管第五章习题的时候,第一道题做错了我记了原因A,做下一道的时候提醒自己千万别再犯A错误,结果又犯了B错误。总共8-9道题目,第一遍做下来,就没有一道做得完全对,当时心里那个奔溃。没办法,第五章是重点章节啊,我把每道题错的原因写在讲义旁白上,正确答案上用荧光笔把自己错误的地方标注出来,时不时拿出来看看,才把错误降了。考前做模拟题时正确率就高了。

经济法

经济法我听的是王妍荔老师,强烈推荐,特有条理,逻辑特清晰。尤其是王妍荔老师的习题班每章节之前的知识点串讲,逻辑性特别强。一个字,棒!她的习题班我跟读了两遍,后期碎片时间也是循环反复听,

差不多也就只花了这么多时间。

6月下旬才开始复习高会和注会,高会差不多花了一个月时间,注会是财管、税法、战略、经济法4科同时备考,财管和税法又必须要多花时间,没办法,只能压缩经济法和战略的复习时间。

税法

税法听的是叶青老师和杨军老师。

会计(难!但也有巧可取)

会计我听的是郭建华老师。学习会计时,考虑到自己有一些基础,我直接是从长期股权投资、合并报表学起的,(这部分也是会计的大骨头)在这块花了比较多的时间,是值得的。合并报表的几种情形来回对比(需要对比图的也可私我~),来回画图,重难点各个击破,比如净利润的调整什么时候加,什么时候减,什么时候要折算成月。一个小细节搞不明白,搞不透彻,就会影响整个计算题和综合题。个人认为长期股权投资要比合并报表更重要。

对比1

对比2

对于一些非重点章节,直接看完讲义做题,遇到不理解,再看网校视频。

审计

审计我听的是杨闻萍老师。

写在后面的话拥有好心态,你就成功了一半

注册会计师备考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这其中很艰辛。大家的心态要好。遇到不会的,尤其是学习几遍发现自己还不会时的那种挫败感能让人分分钟想放弃。还记得自己学习财管时也难过地哭过。听课一头雾水,完全听不懂,这都是很正常的。难的多听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再听第二遍明显比头天晚上的第一遍好太多了,难点多来几次就不是难点了。最近看《最强大脑》,

越发体会心态的重要性。很多选手实力杠杠的,但心态影响了发挥。复习、考试时都要以平常心对待。

克服拖延症

考试报名后,却迟迟没有开始复习?每次打开书,看了不到两页,就看不下去了,转而拿起了手机。这些都是拖延症的表现。考试复习确实远比不上刷手机、追剧来的舒服。

如何克服拖延症呢?我觉得李笑来老师背英语单词的做法对我很管用。下面介绍下。

当年为了能进新东方教书,李笑来老师需要考托福、GRE,2万多个单词要背呢!这一听就是个苦哈哈的事儿。

李笑来老师是怎么解决的呢?他花了一个下午,思来想去,给背单词这件事赋予了一个重大的意义。考过了托福、GRE,拿到高分就可以去新东方教书。据说年薪百万呢,那这么算下来一个单词就相当于50块。一天背50个单词,相当于赚了2500元。不行,不行,2500实在是太少了。得背100个,100个是5000。就这样,原本背单词苦哈哈的事,李笑来老师却觉得越背越过瘾,直到后来每天背200个单词。

回到CPA考试。在51job里搜一下,任职资格里含有“CPA优先”这几个字的岗位平均薪资是多少,再写出自己目前的薪资。两者的差数基本相当于考过CPA可以多赚的钱。

拿2018年的教材举例。会计723页,战略424页,税法582页,经济法550页,财管486页,审计582页,合计3347页。

多赚的钱是多少呢?我们不妨粗略估计一下。假设考过CPA之后,每年多赚5万(平均到每个月不到5000),那么十年会多赚50万。平均到每一页是多少钱呢?拿个计算器自个儿算一算吧!上面的页数可以换成学习小时数。



当自己复习不下去的时候,想想这个赚钱数字是不是又有动力了呢?

学习考试当然是辛苦的,但它不该是痛苦的。

找到自己的神助攻

神助攻,我认为至少需要两类人:一是教练,二是后勤。

教练的作用不言而喻,世界冠军都有自己的教练。教练的作用是悉心辅导,让你以最快最效率的方式通过考试。教练给你的是信心、鼓励、压力和指导。

后勤也很重要,我的后勤担负了我的部分文档处理工作。比如介绍做题提到的excel做题模板,网校的讲义都是word版本,从word到excel的整理就是由后勤完成的。决定将题目整理到excel,很纠结。这个过程还是需要耗用蛮多时间的,宝贵的复习时间用在这上面,好浪费,但word里确实又不好统计。有了后勤,这个问题就完美解决了。我继续复习,由后勤完成了这个步骤。从结果来看,excel里做题太方便了,能反复做题。错题错误率一目了然,漏斗型错题库就这么建立起来了,简单一筛选,错题反复刷。

对于攻略的认识

要想顺利通过考试,我认为对于攻略要有清晰的认识。

第一,在备考前借鉴前人的经验或是攻略,当然是有用的,“磨刀不误砍柴工”确实是有道理的。给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点个大大的赞~在这一点上,我是吃了大亏的。按照自己之前从小到大经历的考试来复习注会,没有参考过来人的经验,几年下来的结果就是一科都没有过。

第二,要拥有一双慧眼。对于网上的攻略要辨别(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真正高效的,哪些是适合自己的)、筛选、整理、总结,所谓“学习学习再学习”,对于适合自己的攻略在学习过程中要时不时地拿出来复习、优化升级,这样才不会让自己又回到低效且痛苦的学习场景中。

第三,对攻略不能太迷信,太痴迷,选定后要尽快投入考试的复习过程。

我们假设要想通过考试,最少学习时间是X。但由于我们的资源(主要是时间和精力)有限,攻略可以让我们实际学习时间减少,所起的作用只是让我们的时间不断逼近X而已。这个X甚至只是理论值,X可能永远都是未知数。

因此,攻略只是锦上添花,要想通过还是必须实打实地复习,听课、做题、总结加一定的记忆背诵。我的学习方法也是如此,要说有用的话,估计也只是帮助大家更有效率地学习。

祝愿

感谢您耐心看完了我的一点心得和碎碎念。再碎碎念一点,知识需要“变现”,才能更好地鼓励自己持续学习。应用是一种变现。毛主席有句名言:精通书本理论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所谓“应用”,就是满足个人或社会实践的需要。如果能把注会考试中学到的知识用到工作生活中,是对自己这一番辛苦最大的回报。财务是知识,更是技能。比如运用财管中的知识对股票进行估值,或许你也可以像格雷厄姆那样捡到便宜的烟头。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对你的人生是否有所启发,你的人生是资产负债表还是利润表?

希望今后遇到困难,能够有这样一番豪迈“注会我都过了,这算个啥?”

祝考试通过,越来越好!